时间:2025-10-18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81016+
所在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370-2256517,0370-6099989
简介信息:应天书院是商丘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10-18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81016+
所在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370-2256517,0370-6099989
简介信息:应天书院是商丘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湿热裹着墨香漫进应天府书院时,我正盯着桌案上的《论语》发怔。呆呆中伸手触到复刻的经卷,再睁眼就换了粗布长衫,面前站着个穿青袍的先生,拱手道:“随我入堂听课。”讲堂里没空调,八月的日头晒得窗纸发烫,老靳汗湿的后背贴在硬木椅上,痒得直想挠。先生姓戚,是戚同文的后人,讲《礼记》时声音洪亮如钟,“礼者,天地之序也”一句话滚过梁间,惊飞了檐下燕子。老靳攥着竹制的简牍,看先生枯瘦的手指在简上划过,那些他认不全的繁体字像小虫子,“饔飧”“庠序”念得他舌头打结。“戚先生突然让我来解‘大道之行也’。”,我慌忙站起,脑子里满是手机里百度词条的碎片,张了张嘴,只憋出“就是……大家都好”。堂下哄笑,先生却没恼,只递过一卷抄本:“来,随我读。”他逐字教老靳念,吐字慢得像熬粥,末了叹:“读书如耕田,急不得。”老靳看着先生指节上的薄茧,想起自己刷短视频时的三分钟热度,脸忽然发烫。午后去拜访范仲淹,先生正在整理《范文正公集》,案上堆着一摞摞麻纸,墨汁香混着艾草味。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时,手指叩着桌案,木痕里还留着前任先生的刻痕。老靳问:“先生读书不觉得累吗?”先生笑了,指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年年落叶,岁岁抽枝,哪会觉得累?读书也一样,是心里的根。”老靳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这是他唯一没被收走的现代物件,此刻倒像块烫手的炭。晚饭是糙米饭就咸菜,老靳啃着硬邦邦的饼,听同窗们讨论《春秋》。有人捧着竹简读到深夜,油灯熏黑了指尖;有人为“微言大义”争得面红耳赤,连蚊子叮咬都顾不上。老靳试着翻开《诗经》,借着月光辨认“关关雎鸠”,可没读几行,就想起手机里的有声书,想起空调房里的可乐。他突然懂了,自己缺的不是认不认识繁体字,是古人那种“一盏灯、一卷书”的纯粹——没有推送干扰,没有信息轰炸,只把心思全浸在字句里。后半夜被冻醒,借着月光映着墙上“学而不厌”的题字。他想起白天戚先生说的“耕田”,想起范仲淹案上的麻纸,忽然觉得,那些没有空调、没有电子屏幕的日子,才把读书读成了真滋味。天快亮时,他把手机放在书院的水缸下,决定明天好好跟着先生,从认全“饔飧”开始,试着做个“古人”。
应天书院,也称“应天府书院”,是为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之首,也是其中唯一被升格为国子监的书院。范仲淹、戚同文等历史名人,对应天书院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元军攻陷商丘后,一把火让应天书院化作灰烬,使之湮灭了约100年。当年辉煌无比的应天书院已经岁月更替、沧海桑田,沉寂于商丘城地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应天书院是重建的,书院的功能由诸子百家文化传承让渡到了文化旅游。非常幸运的是,在书院里,我巧遇了正在充当义务讲解员的中学物理退休教师孙纲先生和一直致力于古迹摄影的孙文杰先生,三人就应天书院的前世今生摆了近一个钟头的龙门阵。参观应天书院,是要购买门票的,但60岁以上老人等可以免费。
应天书院号称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满怀期待而来,失望而归。书院建在商丘古城南湖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边是一片荒芜的田园,没有任何商业。因为路被封了,打车也比较困难,很难想象这竟是在市中心。书院大门建得倒挺雅致,门牌用的是瘦金体,有宋之风。只是一进门就是一片菜园,苍蝇乱飞,实在不太像一个景区。再往前是一座庙宇模样,供奉着范仲淹像,供人祭拜,堂内昏暗,让人一刻都不想多待。再往深处是应天书院大讲堂,放了些桌椅,墙上是些浓墨重彩的年画。唯一值得一看的是左手边一个小纪念堂,有应天书院的文字介绍,但因为建得高且反光,看不太清楚。最后还是让AI帮忙整理应天书院的历史。五代后晋时期,公元941年,商丘人杨悫在此创立"南都学舍",后由其弟子戚同文继承发展为"睢阳学舍"。1009年,富商曹诚出资重建学舍150间房,捐1500卷藏书,宋真宗正式赐名"应天府书院",并升格为官学,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1043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时,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也是古代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北宋灭亡后,书院也毁于战火,元明清屡毁屡建,清末改为归德府中学堂。书院兴盛历时不过百余年。可惜了四大书院的名声,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旅游配套,环境像是村里的佛堂。不要说比之于岳麓书院,就连天一阁、紫阳书院也差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