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30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300521+
所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甘熙宅第(三山街地铁站2号口步行400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25-86628704,025-52237361
简介信息: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是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甘熙宅第(三山街地铁站2号口步行400米),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05-30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300521+
所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甘熙宅第(三山街地铁站2号口步行400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25-86628704,025-52237361
简介信息: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是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甘熙宅第(三山街地铁站2号口步行400米),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今天南京好几个博物馆都免费,我和闺蜜打算一一打卡,这个民俗博物馆是第二站,我们一路逛过去,看到了银器、布艺、绒花、竹刻、香囊、剪纸等非遗文化产品,布局合理,整个甘熙故居有古代建筑的淡雅端庄之美,也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凉风习习,绿荫蔽日,湖边小坐,一杯清茶,完全是个闹市中的桃源仙境。[强][强][强]
虽然是南京人,但甘溪故居一直没去过,这次是带着长辈一起去参观。甘溪故居位于大板巷,门票20元,到了之后现场买票即可。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甘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南京喜欢的一个景点,里面院子挺大的,五一期间看到摆了一些小摊,还有抚琴的,很值得打卡,里面也有洗手间,带点东西,可以玩很久再出去,里面有一个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假日有活动,可以坐还看人表演,也有云锦展示厅,里面有个水池,坐在廊下观景不错,进来的时候工作人员服务客气,在新街口附近,离地铁口三山街站比较近,这边熙南里商业街也很不错,有很多集市摆摊,店铺美食也很有氛围,价格也比较日常,也有团购,还有一个充公交卡的地方,景区洗手间也有三个,看到有地下停车场没去过。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建筑特色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和瞻园、朝天宫都在5月18日免费开放参观完还可以逛一下旁边的熙南里
民俗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更多是一些南京本土非遗文化相关的技艺呈现,经常会举办各种传统技艺的参与活动,像是绒花、面塑造、云锦、风筝等等。同时作为南京面积最大的私宅,颇具怡情雅致,出了门便是熙南里,有很多特色小店,走走逛逛,很是惬意。
没想到南京还有五一假期不人挤人的去处~甘熙故居真的很美!20元门票超值,有公益讲解,8点半进园,不用人挤人,还可以欣赏绝妙的窗景,满眼的绿色,讲解很细致,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南京的园子可真好看啊~有机会再去解锁其他几个园子
这里很棒,正好赶上非遗“南京白话”的表演,很有地方特色。建筑规模宏大,聆听了免费公益讲解,对文保建筑的历史有了直观的了解,其实也是一部南京民居的历史。整个建筑群内以南京非遗展示为特点,映象深刻的是云锦、绒花和金银制作。其中后者刚好和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金枝玉叶”联系起来。为这古老技艺的延续感到欣慰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总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该建筑群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距今已有180余年历史。故居中营造假山鱼池,广植花卉树木。假山顶上建"茅亭”,在山上俯看整个建筑群,居高临下,曲廊回环、庭园幽深,布局结构合理典雅。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对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早有耳闻,但不知道这里还是民俗博物馆。工作日来的人不多,房间真的很多,但都不大,符合民宅的特点。博物馆对一些房间做了布置,加入了各种民俗介绍和展示,也有园林的设计,可以和熙南里一起逛一逛,但没必要特地来
作为一个正宗的南京人,甘熙故居竟然是第一次参观,深感遗憾,著名的九十九间半是金陵的一段历史,也是金陵文人骚客的一段佳话,能让人深刻体会什么是深宅大院,对于了解南京的那一小段故事很有帮助,让我这个南京人对南京有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