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7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70713+
所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10-66175198
简介信息:西什库天主堂是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07-17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70713+
所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10-66175198
简介信息:西什库天主堂是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青砖列柱托起哥特式的肋骨穹顶,彩窗却嵌着蟠龙浮雕——光瀑倾泻时,圣徒影与青龙纹竟在石阶上共舞。指尖抚过祭坛侧柱,忽触到几处深陷的凹痕:1900年义和团的弹孔,至今仍在石脉里发烫。转过回廊豁然一惊。两座黄琉璃碑亭竟峙立堂前,飞檐斗拱间蹲着嘲风兽,与十字架默然相望。这奇异的对峙里,晚清风雷仍凝在汉白玉基座深处。钟声荡开夕照。我坐在倒坍的圣母山遗址旁,看新砌的圣母像衣袂飘卷。半截残碑斜插草丛,裂痕中钻出倔强的青蒿。原来最深的愈合,是容不同时空的伤痕共生共息,而风中的祷告声从未止歇。
地铁到西四,出来后步行大约十分钟即可到达。这座最早在初中历史课本就听说过的教堂,来北京生活二十多年后,才终于进来一堵真容。之所以记住它,是因为它特殊的名字“西什库”,一直以为是英语音译的名字,原来是因为这里曾经是皇家的十个仓库,又因为在皇城以西,所以叫“西什库”。这座教堂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哥特式的教堂主体,两侧却是重檐四角碑亭,在教堂内部,从绘画到雕塑,也可处处见到中国元素。这座中西合璧、饱经沧桑又重换新颜的教堂,见证了历史上太多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刻。简单缕一下这个教堂的几个历史节点吧1、1703年初建两位法国传教士因治愈康熙皇帝的疟疾,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土地,建成“救世主堂”。康熙亲笔题写“万有真源”匾额及对联,奠定了其作为北京天主教中心的地位。这座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还附设天文台、图书馆和医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2、1827年被拆除雍正禁教后,教堂逐渐荒废,1827年,道光七年,被清廷拆除。3、1866年重建(蚕池口老北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传教士孟振生主持重建,采用哥特式风格,钟楼高达31米,1866年落成。4、1888年迁址重建(从蚕池口迁到了西什库)因教堂临近中南海,掌权的慈禧认为教堂离皇宫太近,也太高,对皇家不敬,且有窥视之嫌,以“有碍观瞻”为由,要求迁移。1887年,清政府拨款45万两白银,在西什库易地重建。新教堂由法国建筑师皮埃尔·法维埃(BishopPierreFavier)设计,融合哥特式尖拱与中式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碑亭,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光绪帝亲题迁建谕旨碑,两侧碑亭至今保存完好。5、1900年损毁和修复1900年6月,义和团与清军联合围攻西什库教堂,近3000名教民和41名法意士兵坚守63天。教堂遭火炮轰击,钟楼被毁,粮食断绝后甚至食用树皮草根。8月16日,八国联军破城解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出资修复教堂,并加高钟楼一层6、2016-2018年大规模修缮,重现哥特式原貌。如今,教堂可容纳2000人,每周举行多场弥撒,并举办文化展览。[比心][比心][比心]西什库大教堂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见证。康熙的赐地体现早期开放姿态,义和团事件暴露中西冲突,而建筑风格的融合则展现文化共生的可能。如今,它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比心][比心][比心]这座教堂的命运,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帝国荣耀到民族屈辱,从文化碰撞到和谐共存,西什库大教堂始终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打卡攻略建议游览时间一小时,进门左手边有一个房间里是西什库教堂的历史变迁介绍,值得看一下。建议联合周围的景点一起看。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00周日:9:00–19:00注意早点去、最后提前半小时可能就不允许进入了🚗交通信息地铁西四D口出,一路溜达着大约10来分钟就到了。或者先去北海,从北海西南角的小门过来只有800多米📌价格等TIPS完全免费,无须预约。
西什库教堂(国保),北京四堂的北堂,法国耶稣传教士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原建于西安门内蚕池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以在钟楼顶可窥见御园为由拆除后迁至西什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第二年重修。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西什库天主教堂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又称北堂,是免费开放的,它是北京最古老,最大,最绚丽的教堂,其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我们是中午来的,人不是很多,教堂非常宁静。色彩斑斓的玫瑰花窗,金色拱顶,汉白玉石刻,庄严肃穆,美伦美奂,据说还有不少年轻人在这里举办婚礼,喜欢拍照的朋友也可以前来看看,真的很美!在院里还安置了长椅,供大家休息。
[过程]游玩建议:西四citywalk必打卡景点,教堂花窗非常好看,下午的阳光透进来时每个人物周身都映着光晕。每扇窗都有不同的故事,可以一扇一扇仔细看。巴洛克式建筑外里面和里面的穹顶设计都很有美感,适合拍照有一个小展厅展示了西什库教堂的历史,可以看到天主教在古代受皇帝认可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天主教为了适应中国的环境做的一系列改变,例如圣母子像被绘制成皇后和皇子的形象等~整体游玩时间不会很久,适合作为citywalk的一站不过小缺点是教堂的周边做得略显粗糙,种类也不多,品质有待提高~[樱花]赏花实况:现在是月季盛开的季节[圆图钉]交通停车:不要开车去,很难停车!公共交通是首选~
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特点。然而,它又巧妙地融合了中式元素,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中式设计,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黄顶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的中式碑亭。这些中式元素与哥特式风格相互映衬,毫无违和感,反而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停车不太方便,公交车相对比较方便。
2025060818:50-19:17我最早听说西什库教堂,应该是在《大宅门》里,三叔白颖宇信洋教后,遭遇了义和团运动,烧毁了西什库教堂,黄春也是在教堂里长大的。这次来教堂,想着这个时间早就应该闭馆了,能来拍拍外景也好,幸运的是再一次赶上了礼拜日的弥撒,被教徒请到堂中落座看了会儿仪式,并且惊讶于为什么天主教徒合唱圣歌都这么好听。如果说从救世主堂(北堂)1887年迁至西什库大街现址竣工(1985年修复后重新开堂)算起,这座教堂也逾百年历史了,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繁盛。哥特式的建筑与门前的两座中式碑亭相互映衬,实在别有一番滋味。这两次来北京之前,我好像从没想象过北京能“存在”教堂,结果从去年打卡了模范书局,这次就一下子又打卡了两处天主教堂(另外一处在王府井),然后又惊闻北京的教堂还真不少,以后应该会有不少机会逛逛~
路过西什库教堂,进来打卡。在北京它很出名。但凡情侣,都爱来此打卡哦。它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子,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尖顶,带绚丽的玻璃,美不胜收。因为我们到时还不到开放时间,因而没能进到里面,小有遗憾,留着下次再来啦。
北京西什库教堂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杰作。其最显著特征在于独特的中西合璧立面:主体为经典的哥特式风格,高耸的尖塔、巨大的玫瑰窗和精美的飞扶壁气势恢宏。然而,教堂正面两侧却巧妙地矗立着两座中式碑亭,覆以琉璃瓦顶和汉白玉栏杆,这种大胆的碰撞产生了非凡的视觉张力。走进内部,高旷的穹顶、精雕细琢的束柱以及支撑着华丽肋拱顶的结构,展现了纯粹的法国哥特式室内空间逻辑。色彩绚烂的彩色玻璃窗引入斑斓光线,柔化了石质的冷峻。其建筑细节之精美、风格融合之独特,使其堪称一座极具观赏价值的建筑奇观。
这应该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了吧,或者说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天主教堂,也是最知名的天主教堂。所以一些外国人在北京参观的时候,也会经常来这里打卡,当然他们有的可能也会去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而且外地的朋友也会来这里看一看,毕竟在初中的历史课本里就知道这个地方。教堂里面应该是只有周日才开放的,但平时这个院子是对所有人开放,可以在里边溜达溜达,拍拍照片,或者在附近的文创店里买一些自己所需的小礼物。我去的时候里面的人还挺多,也有不少老外。有人在院子里坐着玩手机,也有家长和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画画写生,感觉这里边就是一个小公园一样的地方,很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