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4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40505+
所在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街道石磊巷石磊小区东北50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15395186695
简介信息:户部山翰林院是徐州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街道石磊巷石磊小区东北50米, 所属云龙区区号是320303.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戏马台内
靠近彭城街道内
靠近户部山
距离17.5米的彭城路东
距离23.8米的彭城路268-1号东
距离242.8米的中山南路/王陵路(路口)东南
热门评论
📍位置很好找,就在户部山。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飞檐斗拱,一步一景,浓浓的中式韵味,每个角落都超级出片,轻松拿捏古风大片。🎫重点是免门票!只需在抖音扫码就能进入,简直太友好了,学生党和打工人的福音无疑。逛累了,找个角落坐下,晒晒太阳,感受惬意时光。
刚到门口,我就被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吸引住了。大门上挂着一块黑色的匾额,写着"翰林"两个大字。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一位叫崔焘的翰林住过的地方。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雕刻精美的影壁。影壁上刻着许多花纹,中间还有一个大大的"福"字。绕过影壁,眼前豁然开朗,春日阳光懒懒地爬过崔焘翰林府邸的灰瓦,将厢房的窗棂影子斜斜地投在砖地上。后花园里有一棵梅树,树干弯弯曲曲的,像一位驼背的老人。这棵树已经两百多岁了,是崔焘亲手栽的。
翰林书院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自2013年建成以来,发展到如今已经打造出米其林一星的餐饮品牌以及多元文化艺术空间。它以四合院为依托,地理位置极佳,从东向西有雍和宫、孔庙等,紧挨着五道营胡同,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仅一墙之隔。在这里能够观赏北京独有的景致。它的藏书博物馆极具特色,把修书、藏书和下午茶融合在一起。此地传承书院千年的儒家思想,诸如“教化人文”之类。走进翰林书院就仿佛开启一场智慧之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体验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独特氛围,是一个能让人沉浸其中获取智慧的好地方。
户部山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同样也是一个免费景点,馆藏了很多文物,里面融合了非常非常多的文创小店,基本和景点融合在一起,商业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或者说整个户部山上的商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瓷器摆件等等很少,大部分都是石砖,瓦当,柱石等等地上建筑结构,亦或是一些墓室建筑结构。大概其他物件都遗失或者流向某处了吧看历史,这也是黄泛区的受害者,所以搬到户部山上。
2024、3、31日:来徐州户部山参观翰林院。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户部山崔氏先祖崔海为明嘉靖翰林,十世崔焘为清道光翰林,可谓“一门双翰林”。高大的院墙,气派非凡,阳光洒落院落,鲜花盛开,安静美好!
看完戏马台溜达过来直接看翰林院了,两地离得很近。明明刷身份证就能进的,但门口非要你用某音搞什么关注和预约,又繁琐又耽误时间。里面还是挺大的,展区干净,设施完善,但是小商店有点太多了吧,基本上快每个院子都有一个了……[笑哭]
,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中的崔焘故居和翰林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人们。在这里,你可以爬山、游湖、逛公园,还可以参观各种有趣的手工艺品店、文创小店等等。这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可以让你流连忘返,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宁静致远的氛围,不妨来这里一探究竟吧!
户部山古建筑群一李家大楼【清】李华育宅(裕称李家大楼)方中西合璧式意筑,由意院河主楼绲康。整个院溶东西长约33米,南北宽约32米兴券门廠,有山视,仿罗马式双桂,大门商侧为花厅。主楼为2层,木质地板。內有壁妒,并有三个楼榜,二楼的四層为阳合,關合与门、窗相遷:2003年对康院进行了缘修,大门南孩3.3米恢复。2006每公布方金国直点文物保按單位。
户部山崔家大院的主人是“一门双翰林”。明代崔海,清代崔焘。崔焘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就是负责写圣旨诏书的御用秘书。深得圣心,奉旨扩建家宅。门前两根高20米的旗杆,现在看来不起眼,当时可是身份象征,不是有钱有权就能立的,只有中举人进士才可立一根,最上方为斗,举人挂单,进士挂双,崔家两位进士皆入翰林院,地位显而易见。功名楼门旁的左掖门和右掖门也是要得到皇帝许可才能建的侧门,我国只有故宫和孔府还有这里建有。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传家。免费对外开放强烈推荐参观。
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巷,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及其家人的聚居地。原有上院、下院和客屋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房320余间。现存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150多间房屋,规模宏大。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社会进程,它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