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6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60623+
所在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长和廊街道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471-6306166
简介信息:大召无量寺是呼和浩特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长和廊街道,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06-26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60623+
所在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长和廊街道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471-6306166
简介信息:大召无量寺是呼和浩特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长和廊街道,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樱花]赏花实况:从小到大,苹果不知吃了多少个,苹果花倒是第一次见。在大召无量寺前殿处,只见五片花瓣,形如梅花。花朵白色,顶尖带红晕。无愧有诗赞曰:角喇叭向天冲,不逊梅花一点红。[过程]游玩建议:大召寺,又叫大召无量寺,“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于明万历七年主持创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建议游览时间:2小时。
踏入呼和浩特玉泉区的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晨光中,这座被誉为“青城明珠”的藏传佛教寺院在红墙金瓦的映衬下更显庄严。大召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是内蒙古首座黄教格鲁派寺院,也是明清时期蒙古地区宗教与政治的中心。寺前广场矗立着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铜像,这位推动蒙汉和平、引入藏传佛教的“圣狮”,其雕像无声诉说着大召的历史。穿过山门,沿中轴线前行,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次第展开。大召主体建筑为“伽蓝七堂式”汉藏融合风格,金色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皇家气派——康熙帝曾钦定其为“帝庙”,并赐黄琉璃瓦与龙凤孔雀伞,使之成为不设活佛的“皇家寺院”。大雄宝殿内供奉着明代“三绝”:高3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以3万两白银打造,静穆中透出神圣;殿前立柱盘踞的金色蟠龙栩栩如生,龙鳞尖刺尽显明代雕刻之精妙;两侧壁画则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就,佛祖辩经、斗法场景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如新。殿内酥油灯长明,藏文诵经声萦绕,游客可静坐软榻聆听,感受跨越语言的宁静。东西跨院亦藏玄机:西跨院的“吉祥八塔”虽为2004年新建,却以藏式风格成为广场一景;东跨院的千手观音殿、玉佛殿则融合汉传佛教元素,玉佛身披镶有数万颗宝石的袈裟,见证多元信仰的和谐。这里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蒙、汉、藏文化交融的缩影——从阿拉坦汗的和平愿景,到康熙帝的皇家恩赐,再到今日游客的驻足凝望,大召以建筑、艺术与信仰,书写着一部跨越四百余年的民族史诗。正如寺内壁画般,每一笔色彩都沉淀着时光,每一处细节皆诉说着“和而不同”的中华之美。
大召(蒙古语:ᠶᠡᠬᠡᠵᠤᠤ,西里尔字母:ИхЗуу),称“伊克召”意为“大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2][3]大召居于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七大召”之首。大召,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尊释迦牟尼银佛,故又称“银佛寺”。该寺历史上又有“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名称。因该寺由阿勒坦汗兴建,有的蒙古文史籍也将其称作“阿勒坦召”。大召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格鲁派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格鲁派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影响广大。[1][3]大召初建于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于明朝万历六年五月十五日(1578年),在青海湖畔的恰不恰庙(仰华寺)会见了西藏格鲁派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会见时阿勒坦汗以元朝会见外国使臣之礼迎接三世达赖,二人还互赠称号。在此次会见中,阿勒坦汗将萨满教的圣物翁根在三世达赖面前烧毁,表示诚心皈依佛教。阿勒坦汗还向三世达赖许愿,回到蒙古草原之后要兴建寺庙、造佛像。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开始动工兴建,阿勒坦汗还从尼泊尔请来工匠以三千斤纯银铸造一尊释迦牟尼银佛。[2]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大召建成,成为当时蒙古地区地位最高的寺庙。大召也是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大寺庙中,唯一没有活佛的寺庙。[1][2]万历十四年(1586年),三世达赖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6]后来四世达赖曾来到大召,也坐在三世达赖曾坐过的座位上。[2]大召建成后,明朝万历帝赐名“弘慈寺”。兴建大召的同时,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按照阿勒坦汗之意,在大召旁边兴建了一座蒙古语称“哈斯呼和浩特”的城市。1581年,明朝赐该城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即如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万历九年(1581年),归化城建成不久,阿勒坦汗逝世。[2]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即攻取归化城,并夺得大召。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追击林丹汗到归化城,命令部下在城内纵火,“只剩银佛寺等庙宇未毁”,从而保护了大召。[4]《清太宗实录》第四卷记载:“以谕旨悬于归化城格根汗庙曰,满洲国天崇皇帝敕谕,归化城格根汗庙宇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既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查出绝不轻贷。”[5]后金崇德五年(1640年),土默特都统古禄格楚琥尔奉皇太极之谕,委派右翼佐领补音图、左翼骁骑校喇巴太、德木齐温布喇嘛扩建大召,重修之后奏请皇太极赐汉名为“无量寺”,并赐题有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的寺名匾额。[4][5]扩建后,大召内供黄金铸造的“皇帝万岁”牌位。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赴北京时路过归化城,驻锡于大召,所以大召至今仍供奉着五世达赖的铜像。康熙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后曾路经大召。清朝时期,归化城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也设在大召。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札萨克达喇嘛内齐托音呼图克图奏请将大召改覆黄瓦。[7][5]1934年出版的郑裕孚《归绥县志·神教志》记载,大召“昔有喇嘛数千人,今仅百余。故禅房租商贩,寺门悬‘九边第一泉’匾额。泉在寺内百步余,名‘玉泉井’。”[5]194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大召已破败不堪,当时政府拨出专款对大召进行了部分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召被工厂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大召又归还僧众,同年正式对外开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200余万人民币修缮大召,恢复了大召的原貌。[7]1989年,赵九九出任大召的住持。2006年5月25日,大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银佛映泉”是21世纪初评选出的新呼和浩特八景之一。2009年时,大召有60位喇嘛,其中有20多位徒弟。这些当徒弟的小喇嘛都来自农村牧区,刚来的几年不会说汉语,后来这些孩子们甚至都学会用手机发短信了。大召重视对喇嘛的教育,对小喇嘛的培养非常严格,学经之后必须通过考试。小喇嘛们每天早晨六点起床,随后背诵佛经一个半小时,上午约用一个小时敲鼓诵经。2006年起,大召还为小喇嘛们开设了英语课,以便接待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7]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以及农历六月十五日,大召举办晾佛节。届时喇嘛们将寺内收藏的一幅长7米、宽5米的迈达佛(未来佛)画像抬出,挂在佛殿前面展晾,并且在佛像前举办法会,僧众诵经祈祷,演奏佛乐,信众来向佛像膜拜。[7]大召还有藏传佛教特有的“送巴令”活动,在农历正月和六月分别举行一次。“巴令”是灾祸的替身,是用油面捏成三棱状身躯、头顶骷髅的魔鬼形象。“送巴令”时,喇嘛先诵经祈祷,随后由两人将巴令自佛殿抬至广场上,再举行打鬼舞蹈形式的跳恰活动。跳恰完成以后,将巴令抬出山门外,用火焚烧后,活动结束。“送巴令”的喻意是将一年中的晦气及灾病送走,保佑信众吉祥平安。这也是大召独特的佛事活动。大召占地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物4145平方米。该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布局采用伽蓝七堂式。沿着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有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汉白玉吉祥八塔、玉佛殿、菩萨殿等等。寺院外还有环绕召庙的甬道以及东、西仓门。[4][7][3][3]大召除了大雄宝殿之外,均为汉式寺庙建筑形制。[1]大雄宝殿为大召的主要建筑,采用藏汉结合的寺庙建筑形制。[4]大雄宝殿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为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下层是空廊;中部为经堂;后部为佛殿,佛殿正中供奉着著名的银铸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前的木柱上有一对金色巨龙。大雄宝殿前有一对空心石狮子。[1]乃琼庙位于寺院建筑中轴线西侧,坐北朝南,分为经堂与佛殿。乃琼庙是为白哈尔建的庙。白哈尔是西藏确立时间较晚的外来保护神,早期白哈尔在北木雅的神院,在巴达霍尔充当霍尔部落的保护神。后来白哈尔从巴达霍尔来到卫藏的桑耶寺,五世达赖时期(1617年-1682年)移至哲蚌寺附近的乃琼寺。“白哈尔”一名是其担任桑耶寺的护法神后才开始使用。白哈尔在西藏被尊奉为等级很高的护法神,仅见于桑耶寺、哲蚌寺等大寺院中。在内蒙古地区,白哈尔除了在大召作为主要护法神供奉在乃琼庙以外,在邻近大召的席力图召也曾建有乃琼庙,位于该寺的长寿塔后面,现仅存遗址;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也有乃琼庙。[5]玉佛殿内供奉4.4米高的释迦摩尼像,用整块缅甸白玉雕成,身穿的袈裟上镶有48000颗宝石,其中红宝石41000颗,钻石7000颗。菩萨殿内供奉铜鎏金的21尊度母像,还有高9.9米用青海柏木雕刻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3]银佛、龙雕、壁画是大召的“三绝”,为明朝遗物。[4][3]银佛:是供奉在佛殿的释迦牟尼银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该佛像呈坐姿,高近3米,用1吨半纯银铸造而成。[4][7]龙雕:在释迦摩尼银佛前方的两根通天柱上,盘踞着两条金色的蟠龙,二龙均由下向上望。这两条龙的是用纸浆和泥制作,龙身是空心的,至今仍无一点裂痕。[7][3]壁画:佛殿内的墙壁上绘有用矿物颜料画的壁画。详见下文。[7]大召收藏的文物及艺术品非常丰富。大召的各类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非常珍贵。[4]大召内的金佛、康熙帝赐予的八盏宫灯、孔雀开屏图被誉为“大召三宝”。大召还藏有古画《月明楼》的仿制品。画高1.3米,宽3.5米,用矿物质(石色)为原料彩绘,以单线平涂法绘制,并且使用孔雀翎贴纸而成。画上共有110个人物。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大召前有座酒楼名叫“月明楼”,康熙帝率军驻扎在西北边境某地,自己微服来到月明楼用饭。吃完饭后,店主向康熙帝索要白银八两三钱,康熙帝未带银两。当地恶霸安三泰拦住康熙帝企图讹诈,并且唆使家奴威逼,声称若不拿出白银八两三钱,便要剥下康熙帝的衣衫,扣押其坐骑。堂倌刘三挺身而出,用自己一年的工钱代康熙帝付帐,刘三的一年工钱正好八两三钱。康熙帝遂与刘三结为兄弟。回到北京后,康熙帝召刘三赴北京,封其为三品官。后来有名家将这个传说绘成画。画上康熙帝一脸窘态,刘三代客付帐的仗义神情,安三泰及其爪牙的丑恶,还有规劝者、旁观者的表情等,都生动鲜明。
来呼市好几次,终于有机会来大召寺了,上次来还是8年前。这几年爱上了旅拍,来呼市约了旅拍,臧服和蒙古服。旅拍的地方就在大召寺门口,好几条街的旅拍,可以按需选择。我们穿着蒙古服拍完照,在等夜景的空隙,直接来到大召寺游览。真的是沉浸式体验,期间还遇到几个外蒙古的朋友,主动来合影。因为进来时已经快闭园了,所以人很少,诺大的寺庙伴随着风吹着风铃的声音,格外宁静,体验感很好
大召无量寺,位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是一座属于格鲁派(黄教)的藏传佛教寺院。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于1579年主持兴建,1580年竣工,明廷赐名“弘慈寺”。后在1640年,皇太极下令重修和扩建后,将其汉名改为“无量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采用汉式布局,实行“伽蓝七堂制”,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着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等建筑。山门面阔三间,飞檐斗拱,门楣木雕精美;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屋檐下斗拱层层叠叠。佛堂正中供奉着一尊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由3万两纯银铸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银佛座前的两条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造型生动,盘旋而上。大雄宝殿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有名气的佛刹之一,在蒙古地区影响广泛。佛事活动众多,其中晾大佛、跳恰木、送巴令三项较为盛大。建议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它的宏伟和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一份呼市大召一日游的攻略,让你在一天内领略大召及周边的魅力:上午:大召寺-塞上老街•参观大召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银佛、龙雕、壁画堪称三绝,可在此感受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漫步塞上老街:从大召寺出来后前往塞上老街,这是一条充满明清古韵的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店、老字号让人目不暇接,可在此挑选特色纪念品。中午:品尝美食•前往通顺大巷:通顺大巷就在塞上老街附近,这里汇聚了各种呼和浩特特色美食,如烧麦、羊杂碎、焙子等,可以品尝地道的当地小吃。下午:席力图召-观音寺-宝尔汗佛塔•游览席力图召:席力图召与大召寺一街之隔,是一座藏传格鲁派寺庙,其颜色明艳,绿色琉璃瓦很出片,里面的汉白玉塔也十分好看。•参观观音寺:观音寺是呼市内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的汉传佛教寺庙,可在此感受汉传佛教文化。•打卡宝尔汗佛塔:宝尔汗佛塔是全国最高的佛塔,塔身上的大眼睛造型独特,极具观赏性。晚上:大召广场-阿勒坦汗禾泰城•欣赏大召广场夜景:夜幕降临后的大召广场灯火辉煌,白塔在灯光照耀下更显圣洁,可以拍摄美美的夜景照片。•逛逛阿勒坦汗禾泰城:位于大召寺地下的阿勒坦汗禾泰城,有古色古香的建筑,还能沉浸式体验各种民俗非遗文化,如非遗拓印、蒙古刺绣、扎染等,也可欣赏民族风情表演。
作为初次到访呼和浩特的外地游客,大召无量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完美融合了汉、蒙、藏三地建筑艺术,朱墙金瓦的殿宇群在塞北晴空下显得庄严辉煌。最震撼的当属大雄宝殿内2.55米高的银铸释迦牟尼像,历经四百年仍闪耀着圣洁光芒,与金壁盘龙柱、彩色壁画共称“三绝”。漫步寺中,转经筒的轻响与酥油灯的气息交织出浓郁的宗教氛围,药师佛舍己试毒的传说更让我感动落泪。寺外的塞上老街充满烟火气,蒙古服饰租赁和冰煮羊等美食为旅程增添了趣味建议预留2-3小时细细品味,记得穿得体衣物,静静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馈赠
作为明清时期内蒙古等级最高的藏传佛教寺庙,这里保存着完好的明代建筑群,红墙金瓦与藏式风格相映生辉,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寺内银佛、龙雕、壁画“三绝”堪称明代艺术巅峰,尤其是3米高的纯银释迦牟尼像,震撼感十足。漫步周边塞上老街,青石板路与明清建筑仿佛穿越时空,民族工艺品和古玩琳琅满目,烟火气与文化感交织。
•始建与初名: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于1579年主持兴建,1580年竣工,明朝时皇帝赐名“弘慈寺”。•改名:1640年,皇太极下令重修和扩建后,将其汉名改为“无量寺”。建筑特色•整体布局:占地近3万平方米,采用汉式“伽蓝七堂制”布局,强调对称和中轴线,坐北朝南,沿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建筑风格:融合汉、藏等民族建筑特色。山门面阔三间,飞檐斗拱,顶部琉璃瓦色彩斑斓,门楣木雕精美;大雄宝殿为寺院核心,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屋檐下斗拱层层叠叠。
门票🎫:35元,参观时长参考⌚️:1-2小时。附近同游📷参考:席力图召、塞上老街、烧麦一条街、五塔寺、乃莫齐召、今喜咖啡等。游览后方知,呼和浩特的大召寺与拉萨的大昭寺的汉语读音极其相近,但拉萨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呼市的大召建成于明万历七年,相差约932年。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但不设活佛。大召由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修建。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赐名“无量寺”,沿用至今。顺治曾歇宿大召,康熙铸“皇帝万岁”龙牌于银佛前,从此皇庙名号远扬,文武百官纷至拜谒。大召由此取消了活佛转世制以表尊崇,成为了极少不设活佛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大召的建筑风格以汉式为主。大雄宝殿内的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文物,被誉为“大召三绝”。大召一年中有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届时有转召、晒佛、跳恰木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