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4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40714+
所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1层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是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1层, 所属海淀区区号是110108.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清华园街道内
靠近清华大学内
靠近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距离123.2米的光华路西
时间:2025-07-04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40714+
所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1层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是北京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1层, 所属海淀区区号是110108.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清华园街道内
靠近清华大学内
靠近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距离123.2米的光华路西
热门评论
清华大学底蕴非常的深厚,校园景色非常的好,非常的漂亮,大家学习劲头很足,经常会有学术活动,学术会议非常的丰富,很多大咖展馆也非常的多,整个校园环境也非常的美丽,总体来说清华大学是非常适合来参观来游览的[打call][打call][打call]
清华大学里的博物馆,隔一周周六开一次,正好赶上了,有免费讲解,讲的超级好,很喜欢,位置超级不好找,从咖啡馆里进去上楼,特别小但是很有意思,以后还会去,很喜欢!终于写够了字数太不容易了,每月都需要,✍️,不容易!
目前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开放一层常设展览,设“中国营造学社学术历程回顾展”、“中国营造学社存世收藏展”两个板块。展览以“展板+展品”为形式,以中国营造学社成立背景、实地调研、学术理论研究、遗产保护实践等为线索叙事。馆内陈列有学社收藏的烫样、图档、陶器、织绣、漆器等珍贵文物。今天第一次参观了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它就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内,属于学校里的博物馆。特别适合对中国古建感兴趣的朋友。看点1:全面展现梁思成等建筑学者考察记录古建的照片,文献,档案,实物等;对照如今的古建遗存,可见当年考察的状况,也更理解这些实证调查工作的价值;比如当年梁考察应县木塔,冒着极大风险登顶拍照记录,并给林徽因写信:很遗憾你不能在此和我共赏这般景致~上一辈学者的赤忱让人动容。看点2:更全面了解创始人朱启钤。这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在古建保护、文物收藏,传统工艺传承等方面均有成就。这里展示了很多他收藏的实物,秦砖汉瓦,明清瓷器,佛造像等,以及对营造者的理解。看了那么多古建,需要这些知识,重新梳理它们的源流。无门票,无需预约,请先关注官方公号,查询开放时间,再预约清华大学参观。博物馆特别小,预留1小时时间即可,现场有免费讲解。
设计上融入了诸多中式传统建筑元素斗拱结构,满具装饰性和力学合理性;屋顶形式可能采用了如庑殿顶、歇山顶等传统样式,出檐深远,线条优美流畅,展现古朴庄重之感成立于2009年,承担着学社历史、中国建筑历史、相关文物、档案、照片的研究、收藏、修复、展览等工作
【北京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非常小众非常小众非常小众的一个学术型博物馆,从2020年就惦记上了,今天才有幸入内参观,感谢友人援手[抱拳]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中国建筑史学上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营造学社而建立的,承担着营造学社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展览工作,位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新馆,2009年11月7日成立。展品不多,文字图片居多,但都是很难得一见的建筑史/资料。观众不多,但基本为古建爱好者,不会问出弱智问题,更没有吵吵闹闹的熊孩子。展厅不多,最多容纳10人,我听了两场讲解,都是清华建院的博士下场讲解,一场7人,一场5人,就这观展配置,还要啥🚲啊。图中的银镐,是袁世凯送给朱启钤先生的,当年,朱先生就是用这把镐敲落了正阳门旧城的第一块砖,这也是北京第一次旧城改造的历史见证。要硬说缺点,就是何时开馆,要看负责开门负责讲解的博士生们是否在京在校,是否有空,毕竟他们是在校学生,有自己的学业。还有就是约上营造学社纪念馆,不能做为清华入校的凭证,清华入校参观是要摇号的,看运气了。
太小了,两个人在一起都错不开身,但是内容很多,根本就玩不过来!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啊!
太棒啦,可以看到梁思成手绘草图,木塔剖面图,样式雷小块烫样,营造学社收藏的家具漆器丝织品,每个月开放两次,有免费讲解,讲足足50分钟,但是参观需要预约,在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公众号预约,需要自己解决入校才能参观,不太好找,到建筑学院旧馆先问问门口物业,物业大哥会帮你刷卡穿过新馆,或者从旧馆二楼走一个小天桥到新馆。
朱启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字桂辛,号蠖[huò]公、蠖园,人们常称他为桂老。但朱启钤一生中做过的很多实事,却并不为人所深知。造铁路、开煤矿、办轮船公司、收藏文物、营造……周总理评价他为“著名实业家、爱国老人及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院士称“朱启钤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倡导者和引路人”。他还是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眼看着国宝散失民间甚至流落海外,朱启钤心急如焚。从1914到1936年的22年间,他想尽一切办法搜寻和整理:吃了雷家的闭门羹,就坚持一去再去,不厌其烦的软磨硬泡;付不起收购费,便四处奔走,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面对境外购买者的竞争,更不惜豪掷千金,也要将国宝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22年间,朱启钤一面收集,一面进行大量系统性学术性的整理工作,一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以凝聚众力,让人们认识到国宝文物的重要性,这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乱世是不可想象的。 朱启钤最终以极大的决心、非凡的毅力,凭借一己之力,感召社会,使上万件珍贵的样式雷家藏图档避免了四处流散的厄运,完整的保留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中。 作为样式雷世家研究的嚆矢hāoshǐ(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朱启钤主持编纂的《样式雷考》被学界尊为经典并广泛引用。
【位置】纪念馆处在清华大学校园内部的主楼东南侧的建筑馆旁,位置其实有些隐蔽,梁銶琚楼的北侧,三面让建筑馆层层围住,在中央建设了一座特立独行的建筑【环境&布局】在建筑的东侧留了一个小门通往市内,建筑在地下一层设置了下沉广场,需要跨过一段连廊进入到建筑室内,纪念馆处在建筑内一层北侧,仅仅是利用走廊之中的空间布置了展览,展厅的面积不大,但件件是精品【展陈】第一展厅讲述了营造学社的建社历史,创始人朱启钤先生,营造的意义要远超于建筑,涵盖了测量、工艺、美术、绘画、结构,学社在近代远赴河北、山西、云南、四川将散落于各地的建筑进行了实地的测量和绘画,在那个没有过多信息技术支撑的年代,全部靠手工进行测量和绘画将古建筑的图纸复刻下来;第二展厅部分将学社收藏的佛造像、烫样精品进行了展出,到了清末民初样式雷家族的没落,营造学社通过运作手段保留下了许多建筑烫样,成为不可多得的绝世珍品;第三部分就是营造学社对于当今建筑学科的助力,营造学社将两本我国古建筑经典著作进行了翻译和阐述,成为古建筑界的圣经,另外是在文物古迹修复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