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7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70723+
所在地址: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街道万寿路51号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万寿宫是铜仁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街道万寿路51号,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07-17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170723+
所在地址: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街道万寿路51号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万寿宫是铜仁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汤山街道万寿路51号,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年代久远,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见证了石阡古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的别称,是江西客商在石阡的聚会和休息场所,反映了当时江西与贵州地区的商业交流和文化联系。石阡万寿宫还不需要门票,带小朋友们一起进去,可以感受一下历史,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活动,里面的空气非常的好
也算是家乡的免费的景点了,有点可惜,石青整体的还是比较有文化的,没事儿,研究点儿字画。这个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不像我们其他县城,要么就是打麻将[尴尬][尴尬]第1次去这个地方。带着一家人,有可能你是最后一次去这个地方,总体来说没去过的时候。到是可以去转转
一个很漂亮,但是内部很少人参观的地方。来到时间泡温泉♨,那必须去参观一下本地的人文,万寿宫无疑是最佳选择,刚好遇到赶集,整个万寿宫前面都是小摊小贩在卖菜,那叫一个热闹,更显得万寿宫里面的冷清。整个万寿宫不大,进门头顶就是舞台,可见当年就是在这演出,四四方方,左右对称,里面展览着一些字画,与外面的世界对比,简直就是穿越,内堂还有一条巨大的舞龙🐉,应该是表演用的。里面的建筑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还能这样保留,真好。
贵州现存会馆之规模最大者石阡的人文古迹代表“万寿宫”,便可得知一段早期“黔货出山”的人文故事:石阡苔茶,吸引众多江西商人溯江而上齐聚石阡。商贸兴盛,才有了这么一座贵州最大的江西会馆“万寿宫”。隔壁就是湖北、湖南商人留下的会馆“禹王宫”,共同昭示着古石阡的商贸枢纽地位。石阡万寿宫,又称豫章合省会馆,位于石阡县城,由旅居石阡的江西人始建于明代。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这种较为独特的平面格局,如此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装饰华贵的建筑空间,体现了万寿宫建筑艺术的精华。万寿宫的三个山门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体,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观实用,又节工省料,还有良好的防火性能。戏楼上拥有华丽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风以及挂落,鹅颈橡等装饰,舞台上八块横枋上有暗八仙、花鸟等浅浮雕。令人称绝的是舞台下15幅三国戏文浮雕,描绘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场景,无论场景、还是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精湛绝伦的工艺水平。
保存得非常完好,最有意思的是门口还有个自发的菜市场,充满烟火气。
在石阡县城,旁边还得热闹,很多卖菜的,如果实在没什么事可以去看下。我跟着步行导航去的,不要门票,进去需要填个表。看了跟没看一样,没留下什么印象,也没什么震撼的感觉,到此一游吧。没必要特意去一趟,和我一样太闲了可以去下。
万寿宫和禹王宫是挨在一起的,很有特色的建筑,可以去看看。好像是以前的大户人家,里面都各有一个戏台,可见之前的气派!往下面走就是人民广场,算商业比较繁华的地方了。街边上还有一个红军遗址,也可以顺道看看。以上都只要身份证登记,都是免费的哦!
万寿宫是江西会馆,该宫始建年代早,规模较大,装修工艺较精。尤其是木雕戏台人物栩栩如生。以此宫为首,接序毗连的庙宇有:禹王宫、玉皇阁、黑神庙、忠烈宫(又名“观音阁”)等庙群连成一线,。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石阡在此地短暂休整,石忏万寿宫具有历史言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物等多方面文化价值,因其修建早,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设计巧妙,构思奇特,做工精美,被省文化厅列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
就一个很小的院子,不要门票。附近很难停车,路也小,而且还有卖菜什么的环境很差,一股臭味。都是老人在亭子里打牌,一股烟味。石雕还行,保存到现在还比较完整的。戏台中间一条的石雕比较精致,还有很多说明不过很旧了。
一次难忘的邂逅2014.10.8----10.20石阡第三十三篇禹王庙边上就是万寿宫。万寿宫大院深墙,大门上的石雕十分精细,由于大门紧闭,里面的内容无法目睹。万寿宫是原江西会馆的别称,建于明万历年间,目前占地3800平方米,他的独特之处是,山门不在中轴线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建造时,有仡佬族师傅的参与建造,使得万寿宫拥有浓厚的仡佬族特色。这次来无缘相见,那就留个念想,留待下一次见面吧!整个石阡县就建在龙川河上,龙川河的南边是佛项山南路,河的北边就是佛顶山北路。因为北路已被我们走完,我们想横穿小路,从北路走到南路,再逛南路返回宾舘,这样整个县城就祘都走过了。不料小路沿着当地民居弯弯曲曲不断绕行。我抬头见一幢已显棕黑色的吊脚楼老房子,与周围的住房完全不同,好有历史沧桑感,我忙用手机拍照。这时从大门里走出来一对正要出门的中年夫妇,见我拍照(当时我有点担心怕引起屋主人的不快),他们坦荡荡地告诉我们说,这原来是知青住的房子。老黃接着说,我也是知青,我住过这种房子。我连忙说,我也是知青。男主人听我们说是知青,有点激动,更多的是热情,一定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坐。盛情难却,我也想了解一下民风,就随主人走进他家的院子。男主人忙端凳请坐,女主人忙进屋把家中最好的苔茶泡好端上。我简直有些诚惶铖恐,素未平生二个路人,如此当作上宾,端茶上座,上海人做不到,我自然也是做不到。夫妇俩一起坐下,男主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七十年代末,这里还是一遍农田,他父亲化600元买下了原知青居住的五开间二层楼的十间房屋,土地300多平米,约半亩。当年家里人少,又化400元请农民拆除二开间四间房。现在父亲已去世,他们兄弟住在这里。600元可买半亩地10间房,这是什么价格,简直不可思议。现在他们的土地已属县中心,有人要出每平方6000元的价格买他们的土地(还不包括地面建筑),他们不卖。他们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庭孩子,我们告诉他们来自何方,这次是旅行,大家就象几位久违的老朋友,偶而相遇在一起而滔滔不绝地促膝谈心。喝茶,续水,再喝,再续……最后我们谢绝了他们的续水,他们原本是要出门的,怕打找他们的生活,起身与夫妇俩握手惜别。曾经住在这里的知青,你们现在何方?可知道也是知青的我们,来看你们曾经的住房和现在的主人。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居住,一生中会发生很多变化,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愫,却在不经意间,那样无形的慢慢的持续传承下去。这是我今天的第二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