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21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11001+
所在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S205与复兴路交叉口东北方向1120米左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851-28639956
简介信息:杨粲墓是遵义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S205与复兴路交叉口东北方向1120米左右, 所属区号是.
时间:2025-10-21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11001+
所在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S205与复兴路交叉口东北方向1120米左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851-28639956
简介信息:杨粲墓是遵义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S205与复兴路交叉口东北方向1120米左右, 所属区号是.
热门评论
确实不收费但是路途遥远。下车后需要步行大约一公里左右,风景优美大山小河还有一座特地为此修建的小桥。垮过小桥左拐右拐弯弯曲曲就到了。村民很热情健谈,问是不是来看皇坟的。点点头,特地为我指路。民风淳朴。只是这个地方真的太遥远了。有点像,太原的西山大佛,去不容易回来更不容易…不要指望公交车。我们在海龙屯看到了杨应龙,也在此处看到了开创播州杨氏辉煌的杨粲。应该是,圆满了。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大多数在遵义买的。总的感叹就是,人生不容易。史书都是盖棺而定,简单几句话勾勒出结局。好似这些结局就是那样子无法改变,简单明了,但是里面包含的各种权谋布局心思决策,丰富多彩的只能自己感悟自己悟。至少,从杨应龙一战结束,此地杨粲墓即被掠夺开启财物无存。目前贵州博物馆遵义博物馆保留的播州杨氏的文物皆为未被开启后期发掘的…早期的早就不知所踪。南宋的杨粲墓值得一去。这里还有其他杨氏土司的残留物品。可以细细的看,反正这个小众地方也没有人,哪怕是周日也是没有人,偶尔一两个人也是很快没有了踪影。从唐代639年播州名字的出现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为遵义和平越两个军民府共经历了962年其中杨氏世袭占据725年。南宋初11世杨氏杨选择师礼贤注重文教开始,到13世的杨粲,内部稳定,经济发展。唐代初期,播州山川险峻,地远天荒,人口稀少。中原认为此地非人所居之地,也是流放之地。鼎鼎大名的李白就曾经被流放夜郎。遵义以前也属于夜郎。李白也写了很多关于夜郎的诗篇比如“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赦回”。杨端,太原人,入播后打败其他族群后据有播土,从此开始对播州长达725年的控制。但是唐末也是不稳定立足不稳四处征战,外有强敌内部争权夺势也是无暇文教。直到南宋播州大势已定,为了长治久安,开展汉化工作,这一点杨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博物馆是这样评价杨粲:杨粲,宋嘉泰元年(1201年)袭职,朝廷赐封为沿边安抚使、武翼大夫、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赐庙"忠烈",封威毅侯。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这座墓葬是夫妻合葬墓。保存完好只是宝物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好像遵义博物馆说,最重要的就是女室铜鼓和男室铜鼓,除此以外就是宋代石刻,所以此地又被称为西南最大的宋代石刻群博物馆。墓室的雕刻精美,有启门男童女童各一个。男室和女室之间有门相连,具体可见其他评论。总结,播州725年有很多事情事件的发生,没有我们想象的岁月静好。很多书籍因为十年前的申遗工作出现了很多记录包括这27代30世也就是30个土司的记录,很是繁琐又是复杂。有很多奇特的点--我印象深刻。虽然过目不忘的看书依旧觉得这背后的历史复杂复杂皆是复杂,文字的简略并不能行程画面,只能感叹,人生皆难。印象深刻的是,也和杨应龙有点关系。就是杨应龙宠妾杀妻的这个妾是姓田,妻是姓张。好像是简单的两个字田张而已,不不不,研究了大量书籍才明白,田氏是隔壁思州田氏,自杨氏入播杨田联姻就是盘根深固,杨粲墓博物馆居然还有文字暗示就是因为此亲上加亲近亲有可能导致一些早逝的土司,而早逝的土司是建造在一堆…哦哦哦哦蛮有意思。而思州田氏虽然在明朱棣年间被灭了但是先有田氏后有贵州这个实力强大…那为什么有嫡妻不是田氏而是姓张呢…哎呀呀有一本书揭示了,原来第27世杨斌,也就是30世杨应龙的爷爷的爸爸这个人,痴迷道教。自己说自己是颠仙,在紫霞山建立先天观与人谈经论道,所以他自己娶了或者他让杨应龙爷爷取了张天师的后人,也就是张姓。你看,其实就是各种势力的复杂的组合此消彼长很难说清楚这和历史的走向的姻缘但是,这就是结局。留待后人感叹而已。最后,贵州博物馆有杨粲墓的3D打印展示,我去过,没有现实的厚重感,建议实地感受,700多年的历史,的复杂。
雲貴地區的「土司」多由本地少數民族頭人擔任,元明清幾朝這些人得到中央任命,現代人比較熟悉的比如文官裏的「土知府」、「土知州」和武官裏的「宣府使」、「宣慰使」,中央默許其世襲罔替。元之前地方上的土司更是「占山為王」,中原政權受製於管轄能力的局限,央地之間只是名義上的從屬,實際上各過各的。這種普遍規律中有個很特別的個例,那就是古播州的楊氏家族,本來就是山西去的漢民,一個家族統治了富庶的播州(今遵義)十三代。楊氏先祖楊端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虛弱之際,應征領兵擊敗反叛的南詔,經過一番運作,楊端奪回的「失地」成了他家的「封地」。自那時起到萬歷三大征裏的「播州之役」,楊家末代土司楊應龍被滅在了海龍屯據點,這期間的七百余年播州都是楊家的天下。楊應龍之所以被滅,大抵是因為「作」的太過厲害。個人殘暴不說,明著起兵犯上,有悖於其安居一隅的角色,也違背了不與中央對抗的家族祖訓。「亡」的事情搞清楚了,再看看「興」的巔峰,也就是源自我們今天所探訪古墓的主人楊粲,他於南宋宋寧宗嘉泰初年襲職,他在位時創造的播州盛世被史家稱為「(播州)至粲始大」。楊粲不僅在地方治理上頗有建樹,還在靖康之恥後沒有趁人之危,反倒是出錢出力幫中央解憂平叛。作為交換,中央對楊家的支持力度到了空前的程度,他的努力付出為其家族和子民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遵義」地名最早出現在播州地區是在楊端沒來之前的唐貞觀,取自《尚書洪範》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意為不偏不倚地遵循王者之正義。可以看到楊粲的做法恰恰遵循了這一點理念,我想這亦是他家祖訓的淵源。楊粲病逝後葬在如今遵義市紅花崗區皇墳嘴,即眼前的國二「楊粲墓」。其夫婦一左一右兩墓室合葬,墓室為石砌平頂雙室,石間密合無縫,中間有石梯石門相接。兩墓室內龍床龍椅、文官武士(图七、图九)、人物花卉等雕工精湛,惟妙惟肖。棺床由四邊圓雕石龍承托,四角是龍頭,棺床左右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及龍尾(图八)。墓室正中男女主人像端坐(图三、图五),上部雕兩層壁檐,石刻仿木構宮殿建築,鴟吻吞脊,翼角飛翹,與宋《營造法式》相吻合(微博图十三)。從2020年出版的《牧司一方: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管窺》一書中得知,男室龕內為「童子啟門」雕刻,女室為「童女啟門」雕刻,兩室過道中東璧刻有「進責人」像兩尊,卷發、赤膊、跣足,雙手供托圓盤過頭,盤內放置珊瑚、犀角等進貢之物。進貢人的浮雕圖案在墓室中十分少見,有學者考證,這是當時播州農奴的寫實形象,皇宮裏被壓在宮殿大柱下的「負重人」雕像裝束與楊粲墓「進貢人」形象完全相同,楊粲墓進貢人石刻,是土皇帝家奴隸的真實寫照。之所以是從書中得知是因為現在龕中已經無從進入,仕女啟門(图五)多多少少還能斜著看個大概,墓室過道是根本看不到的。有人在2021年探訪時尚能進入墓室,估計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說真得趕緊「佳時揚帆」。
杨粲墓是南宋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大型石室墓穴。左为杨粲的男墓,右侧为女性墓葬。整体规模非常大,一直都想去,真正到现场才感受到他的壮观🥹🥹🥹。杨粲墓石刻艺术明显继承了北宋艺术史传统,遵循了其写实主义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延伸[强][强][强]。杨粲墓石刻艺术很好地展示了南宋时期播州地区社会文化特色,故有“西南古代石刻艺术宝库”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