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8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80716+
所在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逸仙路3000号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3号楼2楼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021-56465990,021-61170128
简介信息: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是上海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上海市宝山区逸仙路3000号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3号楼2楼, 所属宝山区区号是310113.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淞南镇内
靠近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内
距离81.7米的长逸路北
距离88.1米的逸仙路/长逸路(路口)西北
热门评论
有两层楼,楼上的面积比较小。基本上就是穿越到几十年前的沉浸体验,与小时候的玩具重逢,能近距离接触到小时候只能看不能摸的机器设备,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带小盆友来,除了看展览,也可以参与做手工活动。这里是一个园区,入口比较容易错过且是单行道,不过进去以后停车还是挺方便的
上周双休日上海部分博物馆免门票费,这家博物馆离家不远,以前嫌票价45太贵这次就趁着免费去看了。冠名中国的博物馆感觉名头很大,结果连独栋一幢楼都没有,和一家进修学校共用2F和3F。下雨天即使免费观众也寥寥无几,2F最大的亮点莫过于1966年的红旗轿车还可以进入试坐。虽然破旧的车子开门关门很费劲但小孩还是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很多7080年代的家具杯子。3F一下子档次就上去了,都是月球探测器、高铁、航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展示。而且用的都是EVA字体就很迷惑。地方小,有亮点的展品少,还不是独栋博物馆。花45元看这么个博物馆真是让人心疼钱包,免费随便看看就算了。
爱文亿预约的博物馆,来的时候人不是很多,算是包场了。里面有很多小时候的东西,真的好怀念小的时候,家里的各种洞鞋,就想到了妈妈,虽然物资不富足,但快乐确实点点累积的,真的值得一看,这个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很有意思。
试坐红旗牌轿车和免费盖章(新的!)还是蛮吸引我但不建议太报希望,如果是自己大老远花钱买票来看,要做好心里预期如果你需要和孩子或者朋友仔细讲解建国之后的工业发展,并且想要了解一些比较有名的品牌,可以过来看看实物给孩子科普一下还是ok的,里面有一些看板做的内容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就是不那么新,大概两三年前的技术了,整体逛逛大概一个多小时吧
上周六在徐家汇书院前广场上举办的上海文化遗产季申活集活动,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摊位上买的玻璃杯和二八大杠自行车模型,下午拼装完成,今天的快乐是二八大杠给的,伴随70后长大的老物件,下次带孩子去博物馆感受一下历史。
呃工业设计博物馆在长逸路靠近逸仙路的拐角处里面,停车很方便,原来是个园区,现在一栋楼呢拿出来作为展示,里面东西很多,分两个层,楼面都是主要是涉及到中国工业的发展的一些各个阶段的产品展示啊从衣食住行,包括现在AI、大数据模型等等等等,内容很丰富,对小朋友和大朋友很有帮助。非常的长知识。
宝山一个园区内,爱文亿上预约的,园区内有不少停车位挺方便的。[过程]展览内容:展馆不算大,整个下来一小时内,不少老物件满满的怀旧感,那个年代的经典汽车,上去楼层还有火箭之类的研发制造成果。还有可diy的,整体还不错
#时光的齿轮: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的怀旧与启示踏入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这座位于上海宝山区逸仙路的专题博物馆,以三千平米的展览空间,浓缩了中国工业设计从仿造到智造的完整历程。从红旗轿车到海鸥相机,从三五牌台钟到蝴蝶缝纫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工业精神与设计美学的深刻思考。##工业设计的时光长廊博物馆的二层空间宛如一部打开的时光相册,将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一一呈现。步入"民国时期工业"展区,老式收音机、绿色冰箱和黑白电视机瞬间唤醒了沉睡的童年记忆。那些曾经代表家庭财富与地位的电器,如今安静地躺在展柜中,诉说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奋斗故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台可以实际体验的60年代红旗轿车,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民族工业自信的象征。触摸着方向盘上磨损的皮革,仿佛能听见那个激情燃烧年代里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呐喊。**设计演变的脉络**在展陈中清晰可见。早期的工业产品注重实用性与耐用性,造型方正厚重;改革开放后,产品开始融入更多美学考量,线条变得流畅;而当代展区则展示了中国设计如何从追随者变为引领者。这种演变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审美意识与社会需求的变迁。博物馆巧妙地将这些变化通过"萌芽·民族工业"、"振兴·工业大国"、"崛起·智造强国"和"你好·机器人"四个区块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中国工业设计的蜕变轨迹。##物质匮乏中的设计智慧在"70年700件国人记忆展"中,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用品却展现了特殊年代惊人的创造力。永久自行车、幸福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财产;蝴蝶缝纫机不仅是制衣工具,更是母亲为子女缝制温暖的见证。这些产品在设计上或许不如现代产品精致,但它们所体现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却令人深思——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师们如何通过巧思让产品发挥最大效用。**生活场景的复原**尤其打动人心。缝纫机、大木箱子、有镜子的衣柜、斗柜、方桌、电风扇组成的家居场景,勾勒出一个虽简朴却充满温情的世界。站在这个复原的"家"前,我仿佛闻到了栀子花的芬芳,听见了蒲扇摇动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个物质不丰裕却人情味十足的时代氛围。这种体验让我重新思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失去了某些更为珍贵的东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博物馆三楼展示了中国工业设计的现代成就与未来方向。航天模型、高铁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展品彰显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的转变。特别引人深思的是DIY区域,观众可以亲手制作自行车模型或设计T恤,这种互动体验模糊了观众与创造者的界限,暗示着设计民主化的未来趋势。**设计思维的转变**在对比中尤为明显。早期的中国设计多为仿制,注重功能实现;而当代设计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文化表达。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身份转换。博物馆通过实物对比、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装置,生动呈现了这一演进过程,让观众不仅看到产品的外在变化,更能理解背后的设计理念与社会语境。##工业遗产的精神启示参观结束后,那些老物件的身影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它们提醒我们:**设计不仅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更是时代精神的物化**。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过去的物质遗产,更在于传承了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创新的根基在于对自身文化与需求的深刻理解。这座博物馆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设计到市场经济下的多样化选择,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个性表达,工业设计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紧密交织。离馆时,我不禁思考: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日益普及的未来,实体工业设计将何去何从?而博物馆又将如何记录我们当下的设计探索?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关于民族记忆与创新精神的视觉史诗。它告诉我们:好的设计能够穿越时间,而真正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尊重与理解之上。这次参观让我重新认识了身边寻常物件的非凡价值,也让我对中国设计的未来充满期待——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故事。
外表其貌不扬,展览却很精彩。掀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红旗汽车可以试坐,老上海居民房戏精可以随便表演。上海牌手表,飞乐音响,上菱冰箱,还有吸尘器,妥妥一波回忆杀。即使周末人也不多。门票单买不合算,用爱某艺正正好好。建议和一尺花园淞沪铁路一起打卡。
挺小众的一个博物馆,里面好像有学校,还经常有参观接待的任务,去的时候还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排练,好像是和学校一起搞活动。有一些老物件,比如七八十年代汽车是可以坐里面拍照的,小朋友很喜欢。有一些现代智造的代表,探月系列,天鲲、鲲龙、高铁,火箭等等,蛮有教育意义。小朋友还是最喜欢做手工,二八扛自行车,要做一小时,但是做好成就感满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