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4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40513+
所在地址: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左权中路20号正南方向70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渌江书院是株洲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左权中路20号正南方向70米, 所属醴陵市区号是430281.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仙岳山街道内
靠近渌江书院内
距离171.6米的S329西
时间:2025-05-24 作者:xino 来源:信息网 阅读:240513+
所在地址: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左权中路20号正南方向70米 到这里去?
联系电话:未公开
简介信息:渌江书院是株洲市信息网分类的信息, 地址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左权中路20号正南方向70米, 所属醴陵市区号是430281.
准确位置是在靠近仙岳山街道内
靠近渌江书院内
距离171.6米的S329西
热门评论
渌江书院是醴陵之行最惊艳的文化明珠!五一假期慕名而来,这座依西山而建、临渌水而立的古书院,完美融合了山水灵气与人文底蕴。拾级而上,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群在绿荫中若隐若现,门前千年古樟如天然华盖,瞬间让人穿越时空。书院内"求经明理"的匾额道尽治学精髓,左宗棠曾在此掌教的史料展陈令人肃然。最惊喜的是VR全景重现古代讲学场景,科技与传统碰撞出奇妙火花。后山茶园飘香,凭栏可眺醴陵全景,文创雪糕以书院为造型,既解暑又风雅。工作人员讲解细致,亲子拓印体验趣味十足。半日游览既享山水清幽,又感文化浸润,离城而不避世,古朴不失活力。特别推荐傍晚时分前来,落日熔金映照青砖黛瓦,随手拍都是意境大片。这座"湘东文化客厅"绝对值得专程探访!
不来醴陵完全不知道有这个书院没有四大书院的名气,不过也有不少名人亲临,朱熹,王阳明,左宗棠等都在此讲学,始建于南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坐落在山上,需要爬几段台阶才能看到原貌,免门票的政策使得这里多了几分亲和力今日里面,可以先从左边逛起,大部分的介绍展厅都在左边,右边内容不太多,从模型开始看起,倒也是对书院的构造有了了解,再到书院历史,讲学人介绍等等
渌江书院原先在禄江边的文庙处,清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陈心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迁于现址。书院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年),主体建筑由头门、讲堂、礼殿、斋舍、靖兴寺和宋名臣祠等组成,总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是醴陵七所书院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所书院,也是醴陵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1904年,书院改为学堂,开始兴办新学。直到2011年6月,才正式停止办学。据记载,醴陵早在宋代就建有书院,后来毁于战火,有说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朱熹和张栻的辩论,当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张栻专程来到醴陵,以百里相迎的礼仪接待朱熹。其实朱熹有没有在禄江书院讲过学,这个已经不太肯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左宗棠曾到渌江书院讲过学,并担任过山长。李立三、左权等醴陵籍名人都曾在此学习过。禄江书院旁,还有宋名臣祠和靖兴寺。宋名臣祠中供奉着吴猎、杨大异和皮龙荣,三人均是南宋年间杰出的醴陵名贤名臣。靖兴寺是纪念唐朝开国名臣李靖的妻子红拂,她跟随李靖南征北战,不幸染病亡故在醴陵。
【渌江书院·清明访古寻幽记】清明时节探访醴陵渌江书院,这座千年学府静立渌水之畔,青墙黛瓦与山水相映,未进门便被其庄重气韵吸引。书院以中轴对称布局,沿石阶而上,头门“渌江书院”匾额苍劲有力,入门可见讲堂“成德堂”,曾是朱熹、王阳明、吕祖谦等大儒讲学论道之地,木柱上“教同化雨绵绵远,学接清湘一派长”楹联,道尽文脉传承。左右厢房为内斋与考棚,青砖铺地、飞檐翘角,尽显古代书院“左书斋右讲堂”的规制。漫步庭院,古樟参天,碑刻林立,墙上图文并茂的书院沿革展,诉说着自宋至清作为湖湘文化重镇的辉煌。最动人是登临后山顶的一览亭,俯瞰渌江蜿蜒,方懂古人“枕山面水”选址的智慧。两小时游览,从理学渊源到醴陵名人(李立三、程潜曾在此求学),仿佛穿越千年书香,既感历史厚重,亦叹文脉绵长。若你偏爱人文底蕴,这里定让你不虚此行。
今自驾途径渌江书院,自驻足参观。渌江书院坐落于株洲醴陵西山脚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青瓦白墙间浸透百年文脉。庭院古木参天,明清风格建筑错落有致,讲堂楹联镌刻"道承洙泗"四字,依稀可见当年左宗棠执掌教席时的治学风骨。展馆内陈列书院历史沿革与湘赣文人手迹,藏书阁翰墨香萦绕,碑廊拓片记录湖湘理学传承。登文昌阁远眺渌江如带,石阶苔痕斑驳间,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这座湘东文化地标至今仍延续着"崇实黜浮"的治学精神,成为研学旅行与传统文化体验的热门目的地。值得一去
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最初叫西山书院,清乾隆期间,由知县管乐倡建于城东门内,因前临渌水,故名“渌江书院”,清道光期间,因城市喧嚣,知县陈心炳将其迁建至城西靖兴山(西山)的原西山书院遗址之上;光绪三十年,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民国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年改为县立中学,后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主体建筑由头门、讲堂、内厅、考棚、靖兴寺和宋名臣祠等组成,总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书院门前有洗心亭、洗心泉、鉴塘、日月亭等景观,院内还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书院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并有名人掌教的传统,朱熹、张栻、吕祖谦、王阳明等先后到此讲学,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此任山长;书院培养了宁调元、李立三、耿飚、蔡申熙、张翼鹏、朱克靖、左权、宋时轮、陈明仁、汤飞凡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1926年北伐军进占醴陵后,革命形势大好,孙筱山受命到渌口镇工作,其后人在拆旧房时发现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在湖南醴陵考察农民运动的过程。
带小朋友们来感受书院的文化气息。千年古树,泪眼婆娑。我们是从长沙自驾直接过去停车,还算比较方便。书院错落有致。山水之间。让孩子们与历史重叠。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气。这是一项非常不错的选择。小朋友们也认真的观看各种厅,或许在小朋友们心中没有那么懂。那我们做家长的觉得这是一次历史的洗礼,一次学术的碰撞。我想,在孩子们的心中,肯定也是一次非常难忘的记忆。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省醴陵市西山街道办事处书院居委会,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府。1.**历史沿革**-**起源与发展**:渌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其前身为渌江(又名芗城)学宫,由知县管乐倡建于县城东门内,后经多次迁建与修缮,规模逐渐扩大-**重要节点**: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陈心炳将渌江书院迁至西山现址。光绪末年,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经历多次变革,成为现今的醴陵一中2.**建筑布局**-**整体格局**:渌江书院分为三进,包括头门、讲堂、内厅、斋舍等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展现出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用于传业讲课;藏书阁位于西斋舍二楼,用于存放书籍;此外,还有宋名臣祠、靖兴寺等礼仪场所3.**教育特色**-**教学方法**:渌江书院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注重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人才-**师资力量**:书院历史上聘请过多位名师主讲,如左宗棠等,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为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4.**文化价值**-**文物遗存**:书院内保存有多幅名人题写的匾额和对联,如李铎题书的“渌江书院”匾额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历史地位**:渌江书院不仅是醴陵的文化地标,也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影响看,渌江书院不仅是湖湘学派的重要阵地,更在近现代孕育了左权、李立三、耿飚等杰出人物,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如今,书院经修缮后转型为文化地标,年均接待游客超两万人次,既传承历史文脉,又通过现代活动(如龚曙光受聘山长)焕发新生。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建筑,更在于以河流为隐喻的文化生命力——如渌江般承载千年智慧,滋养代代学人。[打call][打call]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渌江边山的山坡上,建筑完美,规模宏大渌江书院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先进文化望南递进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是后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现在也是醴陵人民茶余饭后休闲闲逛的好地方,也是到醴陵必打卡的一个地方,也是醴陵的一张名片。